7月14日,在位于河北临西轴承工业园区的塞艾斯(河北)工业发展有限公司,工人在智能化车间忙碌。 本报记者 赵永辉摄
轴承,机械设备的核心基础零部件,被形象地称为“工业关节”。
作为全国主要的轴承生产基地之一和重要轴承集散地,临西县拥有各类轴承生产及配套企业3000余家,从业人员近10万人,全国每10个轴承中就有1个产自临西。
自上世纪70年代起步,临西轴承经过50多年发展,一直难以摆脱“低端”标签。低小散企业多、产业龙头没有昂起,制造工艺落后、高端产品寥寥,国内市场竞争激烈、国际市场难以挤进等问题,成为困扰当地高质量发展的突出难题。
向新而行、向高而攀。近年来,临西县以“集约化、国际化、品牌化”破题,引进塞尔维亚高端轴承制造企业,培育共享生态降本增效,打造区域品牌提升整体竞争力,走出了一条产业升级新路径。2024年,临西轴承产业集群营收超271亿元,同比增长14.96%。
引来一条大鱼,激活整个池塘
7月15日,位于河北临西轴承工业园区的塞艾斯(河北)工业发展有限公司A2车间内,全自动车铣一体加工设备马力全开,在机械臂的精准操作下,一件件精密轴承接连下线。
塞尔维亚Z&S轴承公司是国际知名的高品质轴承制造商,塞艾斯是其落子临西的独资公司。2024年4月,河北省代表团访问塞尔维亚期间,临西县与Z&S轴承公司就精密模块轴承智能制造项目达成合作协议,将这家行业巨头引入临西。
今年4月,塞艾斯公司正式落地投产。在成为临西轴承一张崭新名片的同时,其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模式,成为本地企业竞相学习的标杆。
令中达(河北)轴承制造有限公司董事长泮海昌最受触动的,是塞艾斯公司全球领先的模块轴承生产技术。该技术打破了传统轴承内外圈、滚动体与轴体的分离式设计,使轴承与轴体形成统一模块,连接更紧密、更稳固,大大降低了故障率。
“过去,大家觉得轴承与轴体长期使用后出现松动、偏移在所难免,模块轴承解决了这一痛点。”泮海昌说,相比于传统轴承,模块轴承的应用场景更广泛,给本地企业指出了一条新的发展路径。
安众达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与塞艾斯公司仅一路之隔。作为本地龙头企业之一,总经理张书英曾到“邻居”的厂房里参观,回来就感觉坐不住了:“外资企业的管理十分精细,厂区内从设备摆放到功能分区,再到智能化生产,一切井井有条、忙而不乱。高水平管理的背后是更科学的理念,带来的是更高效的运转。”
对标塞艾斯公司,张书英对自家厂房大刀阔斧进行改造:地面重新规划引导线,物料区、成品区、包装区等8大功能分区更清晰;为每排货柜、每层货架贴上新编号,原来要在货堆里翻拣半天才能找到的产品,现在对号即可拿取……
受塞艾斯公司影响的,还有本地企业的心气儿。“过去大家觉得自己在国内有规模、有市场,有些沾沾自喜、不思进取。但现在,‘国际尖子生’就在旁边,差距摆到了眼前,大家赶超的劲头也被激发起来了。”泮海昌发现,如今园区里隔三差五就能见到运送各种数智设备的货车,大伙儿都怕发展慢了,被别人落下。
“引来一条大鱼,激活整座池塘。”河北临西轴承工业园区投资促进局局长李晓光介绍,在塞艾斯公司的带动下,该县轴承产业数智化改造大大提速,数字化、智能化机床占比超过60%,规上轴承企业全部实现数控化生产。
从单打独斗到资源共享,新平台催生新生态
最近,邢台军华机械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任雪云忙得脚不沾地:“我们刚拿下一个30万元订单,得把生产进度盯紧了。”
军华机械是一家生产无缝轴承钢管的中型企业。过去,为控制成本,其轴承钢原料大多采购自周边省市的小钢厂,导致产品质量不稳定。
轴承产业是吃钢大户,军华机械面临的难题,在临西中小轴承企业中颇为普遍。怎样帮助这些企业采购优质低价钢材,在提高产品质量的同时降低生产成本?2023年10月,临西县成立了产业集群专业化服务平台——临轴集团,通过整合各方需求、推进资源共享,托举企业加速成长。
2024年3月,临轴集团与河钢集团合资成立铁铁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,打造专业化线上采购平台,帮助本地企业集中采购轴承钢原料。
“通过‘铁铁供应链’平台,我们采购石钢优质轴承钢,每吨能便宜20多元,每年可节约成本约20万元。”任雪云笑着说,生产用上好钢,产品质量大幅提升,如今他们已与6家高端轴承生产企业建立合作关系。临轴集团负责人司振雷告诉记者,“铁铁供应链”运营一年多来,已为集群企业集采优质轴承钢3.8万吨,节约成本150余万元。
日前,在中塞(国际)轴承产业共享实验室,一批来自河北宝瑞明轴承制造有限公司的深沟球轴承接受了“全面体检”。硬度、表面粗糙度、成套轴承尺寸精度……经过一系列细致检测工序,这里开出的合格报告,将成为企业产品打进高端市场的“通行证”。
这间今年6月投用的实验室,由临轴集团与Z&S轴承公司共建,可为企业提供共享研发、共享计量、共享检测等服务。
“过去做检测,我们要跑去山东或河南。一来一回不仅耗费时间,一次的检测费用就要近万元。”河北宝瑞明轴承制造有限公司总经理张龙刚告诉记者,现在家门口就能检测,不仅报告当天可取,检测成本还降低了40%以上。
“临轴集团为轴承产业链中原料采购、研发检测、物流仓储、市场推广等共性关键环节提供专业化管理、市场化运作、高效化服务,使园区内更多上下游企业分工协作,形成了更加紧密的产业生态。”河北临西轴承工业园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张玉河说。
只有打响品牌,才能挺进高端
7月15日,在河北宝瑞明轴承制造有限公司生产车间,工人们正忙着打包贴有“临西轴承”集体商标的产品,准备发往浙江、上海等地。
工业产品的市场竞争也是品牌竞争。过去,临西的许多轴承企业认为创建品牌投入大、风险高、短期见不到成效,相比之下,贴牌代工资金压力小、收益稳定,成为更实际的选择。这造成了临西轴承有产品、无品牌,企业拥挤在低端市场“内卷”。
为扭转临西轴承低端落后的市场形象,2023年11月,“临西轴承”集体商标成功注册。为擦亮这张“金名片”,临西县把质量作为生命线,不仅争取河北省滚动轴承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落户本地,还培养289名“首席质量官”,对全县规上企业实现全覆盖。
“加入集体商标前,我们80%的订单是贴牌代工,产品价格在30元/套至50元/套之间,好产品卖不上好价钱,利润不到5%。”张龙刚说。2024年5月,企业获批使用“临西轴承”集体商标后,同样的产品,价格提升到了80元/套至100元/套之间。“去年,公司销售额达到了1200万元,同比增长140%,利润率提高了3倍。”张龙刚笑着说。
只有打响品牌,才能推动产品挺进高端市场。因此,临西县对集体商标格外珍视,制定了高于国家标准的“临西轴承”集体商标推广使用标准。“比如轴承寿命,国标要求1万小时,而‘临西轴承’集体商标提高到了1.3万小时。”司振雷说,临轴集团每季度对使用商标的产品进行抽检,去年就有12家企业因不达标被淘汰出圈。
擦亮品牌“金名片”,激发产业新活力。目前,“临西轴承”集体商标成员单位近400家,累计销售3000万元。邢台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、临西县委书记孟宪鹏介绍,下一步,临西轴承将构建“区域公用品牌+临轴集团+销售终端”产业服务网络体系,完善优胜劣汰的集体商标动态管理机制,推动“临西轴承”从区域品牌迈向国际舞台。(记者刘冰洋、张怀琛、王永晨)
短评
共享共赢促产业跃升
康 乾
在激烈的区域竞争中,产业发展如何向上突围?很关键的一点,是以共享求共赢、以共赢促跃升。
把塞尔维亚Z&S轴承公司、中国建龙哈轴等国内外“尖子生”,拉进自己的“班级群”;共建中塞(国际)轴承产业共享实验室,为企业提供共享研发、共享计量、共享检测等服务;引进高校智力资源建设轴承产业创新研究院,实现产学研用有效对接;联合河钢集团打造专业化线上采购平台,让企业买到质优价廉的轴承钢原料……临西轴承特色产业集群的发展实践启示我们,以共享聚资源、以协作促共生,能让“物理反应”变“化学反应”,放大“1+1>2”的集群效应,使整个产业集群筋强骨健。
在共享共赢上做文章,要强化“生态思维”。从现实看,那些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,往往是“大树能扎根、小树可成长”的“生态圈”。临西轴承工业园区里,“门对门”的分工协作,让不同企业“足不出户”即可满足配套需求,甚至能在问题处理上实现“分钟级”响应。事实证明,产业生态越完善,创新力、竞争力就越强,就能形成枝繁叶茂、万木竞秀的产业森林。
以共享织密协作网络、用共赢激活发展动能,更多县域特色产业集群一定会加速向“新”跃升。
(来源:金台资讯)